聚焦前沿,探索AI赋能教学新路径
4月12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刘静静老师受邀参加2025年高等学校"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交流会,并作为主讲嘉宾发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的主题报告。

刘老师立足环境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提出"AI+环境仪器分析"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设计、智能分析工具开发及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为解决传统课程中仪器操作门槛高、数据分析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她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对环境类课程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讨论,为跨学科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融合,引领"AI+大化类"协同创新
4月20日,刘静静老师再次受邀参加由杭州市计算机学会主办的"AI+"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交流会暨"AI+"行动研习班——大化类专场会议,以主讲嘉宾身份作《AI在环境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

针对"大化类"(化学、环境、材料等)学科特点,刘老师提出"以AI技术优化知识传递、以工程需求反哺课程设计"的双向协同理念,展示了多个校企合作案例,为培养兼具环境科学与AI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实践范本。
跨界突破,彰显学科交叉创新实力
两次高水平学术活动中,刘静静老师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点,撬动环境工程、化学等传统学科的教学创新,既体现了"AI+"时代的教育前瞻性,也为我校推进新工科建设、打造跨学科教研品牌树立了典范。
信息科技学院将持续支持教师开展跨界学术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协同,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